LY∕T 1207-2021 黑木耳(林业)
ID: |
DF222E5A90A94CF2A2333D23C6A87FF5 |
文件大小(MB): |
0.61 |
页数: |
31 |
文件格式: |
|
日期: |
2021-12-30 |
购买: |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ICS 67.020.01,B39,LY,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LY/T XXXX.1—XXXX,代替LY/T 2841-2017,黑木耳,第1 部分:黑木耳菌包生产技术规程,Auriculaia auricula -,Part 1: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spawned bag production of Auriculaia auricula,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报批稿),(本稿完成日期:2020.12.09),XXXX - XX - XX 发布 XXXX - XX - XX 实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发布,LY/T XXXXX—XXXX,I,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是LY/T ××××《黑木耳》的第1 部分,本文件代替LY/T 2841-2017《黑木耳菌包生产技术规程》,与LY/T 2841-2017 相比,除编辑性改,动外,无技术变化,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提出,本文件由全国经济林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57)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黑龙江省亚布力林业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郑焕春、冯磊、栾泰龙、杜运长、付静、郭劲鹏、赵祥君、施汉钰、金虎、徐,绍娣、孙鑫河、刘坤、李淑玲、吴洪军、张跃新,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017 年首次发布为LY/T 2841-2017,XX/T XXXXX—XXXX,I,引 言,为了保障黑木耳产品质量安全,规范黑木耳生产、流通和管理工作,提高黑木耳生产技术水平及经,济效益,加快黑木耳全产业链生产标准化,确保黑木耳生产、栽培、采收及加工、检验、贮存、运输等,工作的组织管理有章可循,制定黑木耳林业行业标准综合体,为规范和指导黑木耳生产、流通和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LY/T XXXX 《黑木耳》由四个部分构成,--第1部分:黑木耳菌包生产技术规程,目的在于确立适用于黑木耳菌包生产技术管理,--第2部分:黑木耳培育生产技术规程,目的在于确立适用于黑木耳培育生产技术管理,--第3部分:黑木耳压缩块生产技术规程,目的在于确立适用于黑木耳压缩块生产技术管理,--第4部分:黑木耳干制品质量等级,目的在于确立适用于黑木耳干制品质量规范,XX/T XXXXX—XXXX,1,黑木耳 第1 部分 黑木耳菌包生产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黑木耳(Auriculaia auriculor-judae)菌包生产的环境及厂房,厂区布局,工艺流程及,管理,病虫害防治,生产记录和留样,包装、储运和标识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生产黑木耳菌包生产的技术管理,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 5483 石膏和硬石膏,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 19169 黑木耳菌种,NY/T 119 饲料用小麦麸,NY/T 122 饲料用米糠,NY/T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3 术语与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规定的术语与定义,4 环境及厂房要求,4.1 场地应选择地势较高,无积水,周围无工业三废和畜禽舍、垃圾(粪便)场、食用菌栽培区、各,种污水及其他污染源(如水泥厂、石灰厂、火力发电厂等)的地方,远离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4.2 场地远离污染源和主要交通主干线300 m 以上,且交通方便,4.3 场区设有水源、电源、宜有调温设备,4.4 厂房结构宜砖木、砖混、彩钢结构,水泥地面,四壁及天棚表面白色、光洁,4.5 场区干净整洁。防止场内培养料堆制发酵及废弃物处理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5 厂区布局,XX/T XXXXX—XXXX,2,5.1 布局要求,生产场地划分为原料区、操作区、无菌区、培养区四个区域(参见资料性附录A),5.2 原料区,原料区为单独区域,原料尽量随用随进,减少储备量,5.3 操作区,操作区配料分装,需和无菌区隔离,每次生产完毕必须做好地面、设备的清洁,5.4 无菌区,5.4.1 无菌区范围及要求,无菌区包括灭菌间、冷却间、缓冲间、接种室。无菌区在场区上风口,5.4.2 灭菌间,灭菌间保持洁净,5.4.3 冷却间,冷却间设有通风设施,宜有降温、洁净设施,5.4.4 缓冲间和接种室,缓冲间配备工作服、专用鞋、工作帽、口罩,接种室和缓冲间的门不应直对。接种室和缓冲间高度在2.2 m~2.4 m 之间,接种室采光良好、避免潮湿、远离厕所及污染区。接种室内壁六面光滑平整,能耐受清洗消毒。墙,壁与地面、天花板连接处应呈凹弧形,无缝隙,不留死角。接种室内不应安装下水道,宜有通风过滤设,施,按种室两天以上未使用,再次使用前进行一次密闭空间消毒。保持接种室清洁,接种人员不得将与,生产无关的物品带入接种室。接种室每批次操作完毕后须做好清洁,地面、角落及轨道槽内料渣要打扫,干净,5.5 培养区,培养区应有可调节温度、湿度及有通风功能的设备和设施,6 工艺流程用管理要求,6.1 工艺流程,备料→配料→预混→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培养管理,XX/T XXXXX—XXXX……
……